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国,美国总统自然也是全球关注的重点,历任总统当中,有几位总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,他们有着斐然的政绩,对世界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(资料图)
约翰·肯尼迪是美国第35任总统,他就是一名深受国民爱戴的美国总统,并且他也是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之一。然而他在任期内就遭到了暗杀,并且短短一个多小时,就被宣告死亡。
美国总统被暗杀,不仅仅在美国造成了轩然大波,在全球范围内都引发震动。
有关肯尼迪死亡案件的调查迅速开始,然而从1963年至今,肯尼迪死亡背后的原因还尚未揭晓。
更加离奇的是,在之后多年时间里,有关肯尼迪死亡事件的188名相关证人,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全部死亡。
而肯尼迪死亡调查的相关文件,一部分已经公布出来,但还有18万页仍属机密。
所以关于肯尼迪死亡的背后原因,外界一直众说纷纭,这么多年过去了,怀疑的对象也越来越多,可真相也越来越模糊,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。
那么肯尼迪死亡的背后,究竟还有哪些疑点呢?这个未解之谜,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解开?
1963年11月22日,一位名叫李.哈维.奥斯瓦尔德的美籍古巴人遭到美国警方的逮捕,此人曾经在海军陆战队服役,他的枪法是公认的精准,甚至还有着“神枪手”的称号。
众所周知,美国是允许合法持枪的国家,这与该国建立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。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,他手中会持有枪支,是合理的。
但此次逮捕却能够用“兴师动众”来形容,他究竟枪杀了什么人?导致地区范围内的警方快速出动,甚至在枪击案件之后,仅仅一个多小时,就将他逮捕归案了。
原来,奥斯瓦尔德当天枪杀的对象,正是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·肯尼迪。国家总统被枪击身亡,引发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,美国警方当天的出警效率如此之高,一下子有了解释。
根据后续调查档案的记载,奥斯瓦尔德在完成此次枪击之后,并没有着急逃亡,而是淡定地乘坐公共交通回家,随后又出门前往得克萨斯剧院。
不过很快,他就遭到了群众举报,美国警方及时赶到,并且对他进行了逮捕。
原本以为,只要对他进行详细的审讯,让他交代自己的作案动机以及是否有人在背后指使,这场枪击案就有了定论。
然而一切却是从此刻开始,走向了扑朔迷离,案件的复杂程度持续升级。
在逮捕奥斯瓦尔德的两天时间里,他并没有交代任何背后人员,只说这是自己的个人行为。
两天后,他需要被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接受审讯,当天,现场来了很多的记者媒体,他们都在直播奥斯瓦尔德被转移的过程,还有很多的美国民众围绕在现场。
毕竟总统遇刺这样的事情,必然是国民极为关注的,甚至其他国家的网友们,也在持续关注着事态发展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奥斯瓦尔德没有活到被转移的地方,通过直播可以看到,他竟然在押送途中被枪击中后当场死亡。
杀死他的人叫杰克.鲁比,他当场就被抓获,警察随后也对他进行了审讯,了解他这一动作背后的原因。
而鲁比也很干脆的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,他表示:“我杀他,就是出于愤怒,谁让他杀了我们伟大的总统。”
但很显然,这样的理由并不成立,尤其是鲁比在入狱三年后,就因为罹患癌症死亡,死前他声称自己是被下毒才得了癌症。
这使得案件再次陷入迷雾,这样巧合的死亡,更让人怀疑,鲁比的行动是有人指使的。
可随着奥斯瓦尔德和鲁比接连去世,最直接的证人已经没有了,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死无对证”。
当然,美国政府有关肯尼迪死亡案件的调查并没有就此结束,还有大量的相关证人,他们也成为了案件的重要突破口。
杰克.鲁比
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,必须要先了解事情的经过,肯尼迪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,遭到了暗杀呢?
1964年,是美国即将进行新一轮选举的时间,所以从1963年开始,共和党和民主党就已经开始筹措竞选资金。
按照美国的宪法规定,肯尼迪是可以连任的,所以他作为民主党候选人以及当时的国家总统,决定亲自前往得克萨斯州,此行还带上了他的夫人杰奎琳、副总统约翰逊。
为了表现自己的亲民,他们乘坐的林肯汽车,还专门拆除了上方的防弹玻璃,这样能够更加直接的与欢迎他们的民众进行接触。
这样做确实能够很大程度拉到选民的好感,可美国总统从来不是一个安全的职位,历史上也有过总统遭到暗杀的案例,所以肯尼迪的这一举动,大大增加了他被暗杀的风险。
果然,肯尼迪这一次的旅程是有去无回的,就在他兴奋地和街道上的民众打招呼的时候,现场响起了枪声。
肯尼迪瞬间捂住了自己的喉咙,他的脖子遭到了枪击,杰奎琳也很快反应过来,试图帮他捂住伤口。
然后接下来,肯尼迪的脑部也遭到了枪击,现场一度陷入混乱。
驾驶这辆汽车的司机,立即加大了油门,很快就将肯尼迪送到了医院,然而在接受了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之后,还是宣告死亡了。
或者可以说,肯尼迪或许在遭受脑部那一轮枪击的时候,当场就已经死亡了,毕竟这里是重要部位,受到打击而致命,是完全有可能的。
警方立即出动,对此案件进行调查,确定枪击者是在教材仓库六楼,实施了这场枪击,并且用的是意大利老式卡尔卡诺步枪。
当天还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,那就是副总统约翰逊当即宣誓就职,甚至就在“空军一号”的专机上,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飞机上宣布就职的总统。
按照宪法规定,美国总统在任期间因为任何原因身患重病或死亡,那么副总统将直接顺位就任总统一职。
所以,约翰逊接手总统职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,但他显然有些操之过急。
他宣誓就职是需要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在场的,可以看到,杰奎琳当时连身上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,上面还有大片肯尼迪的血迹,她的表情也充满了悲伤。
当然,约翰逊在上任之后,也并没有对肯尼迪这一案件坐视不理,而是很快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,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调查这一案件。
委员会的首席大法官叫沃伦,由他领头进行调查,所有的调查结果都收录到了《沃伦报告》中。
在后续调查过程中,总共找到了188名证人,虽然不是直接证人,但他们目睹了这场悲剧的发生,对于现场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。
不过人的记忆还是存在出入的,这些证人的口供是存在分歧的,比如有人听到两声枪响,而有人则听到三声枪响,甚至还有人说听到四声枪响。
当时肯尼迪总统身上有两处遭到枪击,而在他周围的康纳利州长也同样中枪了,在这样的情况下,调查人员也认为,当时应该有三发子弹。
尤其是他们用案发时的枪,进行了模拟测试,确定这种枪要连续打出两发精准的子弹,最少也需要2.25秒。
通过现场的录像能够确定,肯尼迪总统遭到两次枪击的时间,间隔没有这么长,何况还有第二人中枪。
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疑点,现场是不是还有第二名枪手,只是只有奥斯瓦尔德遭到了逮捕。
对于这一论点,沃伦委员会予以了否认,他们认为,击中肯尼迪脖子和康纳利州长的子弹,是同一个。
若是这样的话,操作难度其实是很大的,这样的理由也并不被美国民众所接受。
然而通过模拟证明,这种操作是可以做到的,再加上奥斯瓦尔德本身就枪法精准,那么这一可能性就更大了。
总而言之,沃伦委员会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,可却始终没有办法下定论,因为缺少直接的证人。
尤其是,在之后多年时间里,这188名证人还陆续死亡,并且他们的死亡原因都十分离奇,哪怕是正常的“自然死亡”,都充满了诡异的味道。
最终这件事情只能被解释成,奥斯瓦尔德和鲁比就是两个神经病,这两个神经病还制造了美国一场巨大的悲剧。
这样的结论当然是不能说服民众的,尤其是之后,不仅证人们陆续死亡,连相关资料也一直不能公开。
经过多年的调查,有数百万页的调查结果被收录,按照美国宪法,有关案件的档案是需要公之于众的,所以美国政府也公开了很多调查档案,让民众了解事情的经过。
而官方目前唯一认定的凶手,就是奥斯瓦尔德,毕竟他是直接造成肯尼迪死亡的人。
从1992年开始,这些档案就已经陆续公开,可截止目前为止,仍然有18万页的档案没有被公开。
这些很显然才是此案件的核心内容,已经遭到了美国政府的重点保护,外界也始终认为,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未公开的档案当中。
那么美国政府究竟有没有找到事情的真相呢?并不好说。若是这一案件牵扯到政府内部,或者一些重要官员,一旦公开,将会造成美国重大损失,那么他们一定是会选择不公开的。
越是遮遮掩掩,人们的猜测也越是热粥,直到今天,肯尼迪死亡的真相,依旧是人们讨论的重点。
在人们的讨论当中,也产生了很多怀疑的对象,其中被怀疑的重点对象,就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,也就是后来的总统约翰逊。
毕竟在肯尼迪尸骨未寒的时候,他就已经急匆匆地宣誓就职,甚至还拉着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到现场,这很难令人不怀疑他的用心。
并且一直以来,肯尼迪和约翰逊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友好,加上肯尼迪当时深受国民爱戴,他是有很大希望获得连任的,这意味着约翰逊想要就任总统,又没戏了。
所以肯尼迪的死亡,最直接的获利者就是约翰逊。两人在1952年的时候就相识了,一开始两人更是惺惺相惜,在政治上也互相扶持。
直到1960年,两人都要竞选国家总统的位置,可最终还是更加年轻的肯尼迪,获得了最终的胜利,成为了民主党候选人,而约翰逊的选票则略少于他。
因为需要更多的支持,肯尼迪再次向约翰逊伸出橄榄枝,许诺他国家副总统的位置,两人通力合作,打败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。
尽管肯尼迪在约翰逊的帮助下,确实拿到了国家总统的位置,但两人在之后的工作当中,配合度是极差的,多次对对方提出的重要议题予以否认,甚至经常绕过对方行事。
而在肯尼迪决定追求连任的时候,更是直接表态说:“不管谁会成为我下一个任期的伙伴,这个人绝对不会是约翰逊。”
由此可见,若是肯尼迪真的获得连任,约翰逊的副总统之路也走到头了,这显然触及了约翰逊的直接利益。也恰恰说明了,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非常恶劣的。
当时的肯尼迪通过自己的政绩,已经获得了民众的支持,他不再需要约翰逊帮助自己拉选票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约翰逊会对肯尼迪心生怨恨,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那么他的作案动机也就成立了。
但不管怎么说,这些也都只是人们的猜测,被怀疑的对象不仅仅有约翰逊,还有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、军火商、石油大亨等。
肯尼迪虽然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,却也确确实实动了很多人的蛋糕,为自己树立了不少暗处的敌人,这些人都是有作案动机的。
但真相,至少就目前为止,还不被世人所知晓,一切都只能是讨论和猜测,也许真的只能等到有一天,那18万页的机密档案被公开,答案才会出现吧。
关键词: 宣告死亡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